短文网

原创美文 原创小说 原创故事 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没有完成的喜剧》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时间: 2021-02-17 04:21:31  作者: 短文网 

《没有完成的喜剧》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没有完成的喜剧》是一部由吕班执导,韩兰根 / 殷秀岑 / 武豫梅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完成的喜剧》精选点评:

●好奇编导的心态,真觉得是在响应政策,是官方需要的针砭时弊,还是豁出去了借机泄愤?

●这形式还是有趣。讽刺了条条框框对艺术的束缚,道出了对喜剧艺术的些许见解。

●喜剧先烈,可惜后继无人。

●意义太强大了,内容太大胆了。电影自反性,双百政策,思想改造,官僚腐败,甚至对之后大跃进的预言……可以说是非常讽刺了。吕班喜剧的结尾都很有意思,上一部是「完了」,这一部是走进后台。这部喜剧到底是完成了,只是遗憾此后都不再有这么劲的讽刺喜剧。8.3/10

●殷秀岑韩兰根联手绝唱,高明胜过私人定制。

●关于电影的电影,电影的自反性,讽刺就像烈火,运用得当可以净化消毒,讽刺得确实很辛辣,讽双百方针、审查制度,第一个故事中出现的玻璃棺材、大肖像画让我联想到了…

●十七年时期喜剧电影代表

●讽刺有余,滑稽不足

●最后一个喜剧来自传统相声化蜡扦,但我还是觉得相声更可笑更经典……

●这部在当代几乎已经被遗忘的电影,能找来看的,大抵是明白人。此片后来被打成“大毒草”,讽刺喜剧电影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歌颂性喜剧。

《没有完成的喜剧》观后感(一):不知导演活过文革否,佩服

刚刚在凤凰卫视《腾飞中国》节目看介绍,吕班后来成了右派。这个是没跑的,太猖狂了。我还没想到他有这个胆量。如果这个电影红一阵,以后也许对反右有个警示作用。不知他老人家活过文革没有。

《没有完成的喜剧》观后感(二):一点感悟

依当今观点看,这是一部极讽刺的杰出喜剧。可我还是能感受到导演在当时*环境下的“猖狂”。一部分人认为,导演太狂,言论太露骨,活该遭批斗。另一些人认为导演有胆量,当年的“毒草”,终成影史经典。世事难道非黑即白,或黑白并不存在。一颗种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何妨在等几年,在肥沃的土壤中恣意生长。抛却这些,电影的创造手法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还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其中谈到的一些社会问题,现在还存在,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没有完成的喜剧》观后感(三):正确的名字是《没有完成的喜剧》!

正确的名字是《没有完成的喜剧》!

豆瓣错为《未完成的喜剧》,请修改!

闻名全国的喜剧演员韩兰根、殷秀岑——一个瘦子、一个胖子从上海来到北方某制片厂。李导演请他们参加三个讽刺喜剧的排演。彩排那天,许多人前来观看,在前排就座的有:记者、文联干部、李导演和批评家“一棒子”。第一个节目讽刺了领导干部朱经理好逸恶劳、铺张浪费、损公肥私的种种行为和他身边溜须拍马的杨秘书。剧终时引来大家一片笑声,李导演请大家发表意见,批评家 “一棒子”将该剧定性为“打击面太宽了”。众人一阵沉默。第二个节目嘲讽了那些爱吹牛夸大事实的人,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时“一棒子”却大摇其头:“这个戏主题太单薄,思想性太差。”第三个节目讽刺了一对抛弃老母不管的兄弟。 “一棒子”认为,这绝对不是喜剧!记者忍不住站起来说:“先不要一棒子全给打死,还是演出后听听群众意见吧……”批评家气哼哼地走了。

《没有完成的喜剧》观后感(四):土产的五十年代的自反电影

1.自反性 反身指涉 元电影 (好吧理论怎么说都是…出处大概是大卫波德维尔的那本世界电影史【self-reflective】并没有特别专门的理论研究)在那本书上好像提得比较早的也是五六十年代的片 最著名的例子《八部半》 在后来新浪潮特吕弗还有《日以作夜》之类的 尽管在二三十年代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中就应该有类似的自反电影 但未成气候。

扯远了 那么回到这部片 明显的自反性 即关于“电影”(小品)的电影 但较为可惜的是 中国人一直都是 做了一个看似牛逼但又不深挖的东西 就这部片而言 导演把重心放在了表演的故事上 留给现实层面故事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十分钟 也就是说 可能导演并没有思考地那么深 想把结构发展起来做好 但更多可能是当时环境受限 设想如果把表演的故事缩短 评论的过程延长 那将达到一种很新浪潮的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 人物单一扁平化 非黑即白(典型的建国后的对立观)也就是说 导演用了同一种思维方法去批判讽刺当时的思维论调

在视听上 导演有点意识想玩下长镜头甚至通过运动来调度(比如花圈那段) 但是不精 很粗糙 还是很多硬切和传统的感觉

其他方面也不敢玩太大 例如可以将故事用梦境超现实手法讲得更精彩但却没有 也就是说虽然结构有意思但是其他方面还是老一派 并没有欧洲的那种艺术片的感觉

2.影史延伸:国产电影一直带有很强的*性与商业性 早期的商业学习好莱坞 三四十年代的左翼 一直都是主流 建国更加严格 在这个大背景下 还是有想去突破的片子 例如《浪淘沙》(固定远景 存在主义式的主题)例如费穆早期有个讲梦境的片子(忘了叫什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搜搜)例如三十年代的“软性电影”理念(虽然片子可能都不怎么样)吕班的这种片可谓承上启下 马上这种片被打为右派 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出现 例如杨延晋的《小街》同样的反身性 套层结构 最有意思的是新世纪(这么一想还是略看好当下)曾在长影协助下拍过片的吕乐在2007年拍了《小说》虽不是非常类似的结构 但已在这种艺术手法上有了很大的开拓创新 包括《李文漫游东湖》《女导演》等等 这些手法更像是对上世纪世界新浪潮的延续(主观散文电影)(扯远了…)

对于世界电影史来说 二三十年代曾有但不多 六十年代新浪潮下蜂拥而至 因此这部1957年的国产影片很是可以了…但需要强调的是 这种元叙事的自反手法只是个外壳 厉害的片当然是借用外壳去完成的整体

3.碎边史料:后来吕班就被划为右派了 长影当时也都是清一色红色片 由讽刺喜剧转向歌颂喜剧 瘦男主真名就是韩兰根(渔光曲里的小猴)

另:维基百科上有一份self-reflective film的片单 可参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