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

散文阅读技巧 写作佳苑 观后感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 扩展压缩语段 语意连贯 哲理日志 读后感

《我的抗战2》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 2021-02-17 05:13:04  作者: 短文网 

《我的抗战2》读后感精选10篇

《我的抗战2》是一本由《我的抗战》节目组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抗战2》读后感(一):“崔永元制造“

《我的抗战》是一组电视节目,我只看过这两本书。

当事人口述历史,以这种方式再现,冲击力很大,感同身受,让人百感交集!

历史不再是long long ago,它就在你身边,是爷爷奶奶的亲身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老了,走了。那些真实的历史呢?

“历史不能被遗忘,是的,绝对不能!”

附上封底的一段话:

“我们不是煽动仇恨,也绝不希望以此激起民族仇视和对立。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战争对人的残害到底有多严重,影响有多久。”

谢谢小崔们!

再附:从书里走出来,感叹:生活真美好!

《我的抗战2》读后感(二):我们不要战争

战争是单纯的,灵魂暂由上天保管,肉体在生死之间徘徊;人是相似的,同样的血肉之躯,同样的悲欢离合;政治是冷酷的,模糊了是与非,搅弄着忠和奸。

在灰烬里,没有人是胜利者。只有政治在狂欢,在庆祝。留下奄奄一息的百姓,在废墟中重新生长,像那些烧不尽的野草。

死去的人,为了什么而死?活着的人,又为了什么而活?两个答案相同么?如果,答案是不同的,死去的人或许不必死,活者的人恐怕不得活……

《我的抗战2》读后感(三):战争机器

电视剧《我的抗战》和书本《我的抗战》一脉相承,但是书本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这个情绪比较激昂的岁月里,一本书的含义往往会超越这本书本身。

对正面战场的描述已经在许多书中有所涉及,所以我的关注点是战争中的军人,怎样被磨练成为战争机器中的齿轮。书中有一段对远征军的描述,讲远征军在缅甸,抢寺庙里的佛像,杀和尚。撤退时留下的伤兵又被和尚杀死。对远征军来说,出国是为了完成光荣的任务,可是到了异国他乡,在杀戮之后,就是浓重的思乡情绪。可以说,远征的国军,和远征的日军,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交集。都是强大的部队来到弱小的异乡,结果都是受到当地人民的怨恨。一边是崇高的使命,另一边是龌龊的发泄,夹在中间的,是不屈的战魂。

《我的抗战2》读后感(四):小絮叨

口述历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形成了一条细细的历史红线,而这条红线流淌着激情的血液。 当然我的官方说法是,历史要尽可能尊重原貌,客观无情。说白了就是回首政权的更迭与经济的流转,政治赢家才能彪炳千秋,即便是独裁者在历史里也不过是个符号,

人这个属性在我D的历史教科书里被大大的弱化了。 可在我内心里,人才是历史的主体,每个人在他短暂的一生里耕耘着自己的史记,再平凡的一个人一辈子也存留了太多有意义的史实,只要他与那个时代发生了联系。因为微弱所以不值得记录与留下了吗?恐怕不是吧。 撰史与写传记一样,是追求效率的产物,所以少了匠人的真情。 因此看这里诸多班长驾驶员学生兵基层主官说的话,会觉得很柔和,至少不是像被强行输入意识形态的那种。就像你妈妈与其天天跟你说好好跟楼上光芒万丈的小芳多学习,倒不如直接让你跟对门的雀斑妞儿一起堆沙子顺道学学立体几何,效果兴许来得更好。

轻度关山千万里,一朝际会风云。陈纳德的飞虎队(AVG 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奉献精神真的挺震撼我的,他们单纯的笑容越过了国界这道坎。扪心自问,这并不容易。

《我的抗战2》读后感(五):我的抗战,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形成了一条细细的历史红线,而这条红线流淌着激情的血液。

当然我的官方说法是,历史要尽可能尊重原貌,客观无情。说白了就是回首政权的更迭与经济的流转,政治赢家才能彪炳千秋,即便是独裁者在历史里也不过是个符号,人在我D的历史教科书里被大大的弱化了。

可在我内心里,人才是历史的主体,每个人在他短暂的一生里耕耘着自己的史记,再平凡的一个人一辈子也存留了太多有意义的史实,只要他与那个时代发生了联系。因为微弱所以不值得记录与留下了吗?恐怕不是吧。

撰史与写传记一样,是追求效率的产物,所以少了匠人的真情。

因此看这里诸多班长驾驶员学生兵基层主官说的话,会觉得很柔和,至少不是像被强行输入意识形态的那种。就像你妈妈与其天天跟你说好好跟楼上光芒万丈的小芳多学习,倒不如直接让你跟对门的雀斑妞儿一起堆沙子顺道学学立体几何,效果兴许来得更好。

轻度关山千万里,一朝际会风云。陈纳德的飞虎队(AVG 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奉献精神真的挺震撼我的,他们单纯的笑容越过了国界这道坎。扪心自问,这并不容易。

《我的抗战2》读后感(六):这天底下的事,你不看它就没了

1945年日本投降,到现在71年了,国破家亡时,有人是一腔热血投身军旅,但是更多更多的人,是被战争的洪流卷入那场地狱,外敌入侵,个人的选择是非常奢侈的,但无论是无奈卷入还是勇敢抗击,他们都是我们今天能称之为中国的原因,回望历史,并不是挑起民族仇恨,而是知道战争的残忍。31年日本侵华时出生的孩子至今也80多岁了,亲历了那场战争的人正在离我们远去,这是那个时代对他们的亏欠,随着他们身影淡去的不应该是我们的记忆,铭记并不是为了仇恨。如一代宗师里宫老爷子说:这天底下的事,你不看它就没了。

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1937年全面抗战,除了电视剧里的八路军,当时的国人并不知道还要坚持多久,随着历史的回顾,不得不承认,是国民党的军队承担着大部分狙击日本人的任务,这其中也不乏不怕牺牲,甚至我们传统印象中伟光正的正面形象,历史像一个待嫁的大姑娘,怎么打扮都可以,我想如果时间回到1938年左右,身处中国,你看到的也不乏是部队顽强抵抗,整团牺牲,编制打残的新闻,会有整村的村民自发的为战士抬担架,送粮食,转移伤病,会有大学生主动留在部队贴标语,慰问演出,这些现在电视剧里发生的事在那个时间,在国民党身上,都发生过,真实,毫无预兆的发生在每一个平凡人身上。

微博上不乏键盘侠,动不动要收复台湾,占领日本,我们很难理解战争的残酷,很少有人知道,在全面抗战第7年,1944年时,中国军队还没收复过任何一座日本设防的城市,从未。而1945年日本就投降了,日本人认为,亚洲战场上,玉碎战只有三次,分别是松山、腾冲、密支那,而这三次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中国军队的惨痛可见一斑,而滇缅反击战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宣战后,美国大批援助中国抗战物资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中国仍打的惨烈。

书中有一段对胡正昌老人的采访,身为排长的他,仍记得自己在督战队的枪口下,带领战士炸毁日军地堡的过程,”当我数次问起:”您指派执行爆破任务的战士,在炸碉堡时牺牲的多吗?“老人却几次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当采访结束,摄像机关闭后,这位当年只有22岁的年轻排长,突然轻轻对我说了一句:”我和那些战士感情很好的....."之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长久的沉默,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我的抗战2》读后感(七):被遗忘的中国军魂

袁腾飞写了一套书 ,名字叫做《历史是个什么玩意》 。历史到底是什么玩意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也许有很多种答案 。但是在中国 ,历史的很大一部分功能是工具 —统治工具 。人们提起抗战首先想到的是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可是抗战时期打的比这样大的战斗多的多 。只是国人不知道而已 。

只是国人不知道而已 。我不止一次在不同的资料上看到过这句话 。真是悲哀无奈。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战死在衡阳的战场上 。语出方觉先 衡阳保卫战中国主帅 。临终留下遗言 “我对得起国家” 。方觉先在战场上几次想自杀 但是都被亲随拦了下来 。活到了抗战结束以后 。军人最好的结局就是被战场上的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但是事实呢 。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张灵甫倒是死在了战场上 。可是后世只知道张灵甫是国民党顽将 ,有多少人知道将军当年打日本人的骁勇 。谁让你站错了队伍。国民党将军死后无名或者千古骂名。身为国军的普通士兵呢?战死沙场又能怎么样你不是我党的队伍 ,后世提起你会怎么描述呢 。很有可能你仅仅只是一个数字 。某某战役 国军伤亡多少人。数字不会太具体 。因为国人做这样的事本来就不擅长 。更何况你也不是我们的队伍 。绕是你在战场上活了下来 。没有投诚 起义什么的 。就此还乡那么国家很有可能会忘记你 ,就算你为了抗击侵略流血受伤 ,就算你眼看着你的战友一个个的死在抗日的战场上 。有多少抗日老病默默的在偏远农村 ,老无所依默默逝去。真是我们的悲哀 。

在现在这样的体制下 ,很多东西根本不能发表 ,比如当年我看过一部小说《抗战狙击手》这书里描述的主人公是国民党新兵抗战的故事 后来这书被拍成了电影 结果主人公的身份就被换成了八路军 。没有办法的事 。

几年前自费采访参加过腾冲战役的老兵黎宁,老人一生未婚,身有残疾,无人照顾,我给了100元钱。前几天听前去看望老兵的志愿者说,老兵把我给的100元钱一直珍藏着,舍不得花。老人45年就回到家乡务农。志愿者曾想找当地官员给老人一点照顾,可是官员说,让他去台湾找国民党去。——语出李幺傻 {想了解抗战知识的请关注他的微博}

本书是崔永元打造的 崔永元真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人 真实 敢说实话 最值得尊敬的地方是 他有良心 这本我的抗战 2 很大的篇幅用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上一些战役

说了这么多 我就是想说 中国在危亡之际挺起了无数杆脊梁 舍身救国 可是为什么有些就会被有选择的遗忘 不应该的事 就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上发生着呢 真希望多些像崔永元 李幺傻这样有良知的人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如果有的选 我不会选背叛

《我的抗战2》读后感(八):口述历史要永远口传相授下去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抗战结束的这段历史,是我不敢轻易碰触的。每每看到日本侵略者肆意地在我们的家园横行,灭绝人性地屠杀凌辱我们的同胞时,愤怒与痛心的感觉会让我颤抖。就像拧干一条毛巾那样,我的心被拧搅着,血一直在滴。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我面对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抗日战争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么,亲历过战争的人们面对这段历史的时候会怎样呢?带着这种的疑问,我翻开了《我的抗战2》这本书。此书用口述的方式,再现了八年抗战期间中国的方方面面,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战争细节。书中涉及人物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网上很多人拿崔永元的《我的抗战2》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陆川的“南京南京”来对比,也有很多人拿纪录片版的“我的抗战”和图书版的《我的抗战》来对比,此类文章在各个媒体上有很多。其实,我心中也不免在拿图书版的《我的抗战2》与图书版的《我的抗战》进行对比。比起《我的抗战》,《我的抗战2》更全面地反思了战争,既有中国人的角度,也有日本人的角度。图书不仅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而且还大量填补了精彩史料,做得很全面很精致。

《我的抗战2》所讲述的,是我看过最真实、最惨烈,同时也是最客观的抗战历史。说它真实,因为这是一本由300位亲历者口述还原的抗战历史,口述者不但多,而且身份更广泛,不但有中国军人的口述,更有更多平民受害者的口述,甚至增加了侵华日本士兵的口述,综合各方面的口述,历史才能更真实;说它惨烈,是因为我们能够通过文字看到每一位口述者背后那生活在战火中的父母、妻子,甚至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无穷无尽、源源不断的痛苦和眼泪,是整个中华民族在一起扛;说它客观,是因为每一位口述者与“我的抗战”制作团队的执着,都不是为了自己留名于后世,而是要还原那段历史,保存那段记忆,让后人得以了解那场“炼狱”。

《我的抗战2》这本书与我以前所看的关于抗战的书籍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其是“口述历史”。《我的抗战2》的撰稿人刘青松曾用“话语描述”这四个字解读口述历史:“《我的抗战2》与普遍的华夏叙事不同,它是人的历史,人的历史正是我们国家最辉煌、最动人的东西,但一直以来却被遗忘了,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一直被忽略。中国人的战争价值观比较重视战争的惨烈和牺牲,然而幸存者在战后的命运是更打动人的东西,而这一方面的话语描述,却一直是缺失的。”

我认为,历史从来就不是简简单单可以概括、可以量化的。唯有把亲历过那段历史的所有人物、所有事件还原到复杂的历史境况中去,才能看出可触可感的血肉肌理。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所有人物”,这其中就包括大人物和小人物;我所说的“所有事件”就包括大事件和小事件。

纪录片“我的抗战”的总导演曾海若对于大事件和小事件有这样的比喻:“总是瞩目某些重大事件,也许就像对感冒患者的观察仅限于鼻子或者嗓子。口述历史具有某种功能,它让全身每一个细胞讲话,用以重塑整体。”这是多么让人一目了然的比喻啊。读罢《我的抗战2》后,我也想谈谈口述历史除了“小事件”之外的另一个元素——“小人物”。

我们往往着眼于大人物,我们也习惯用大人物的角度和大人物经历的事件来了解历史。但我们很少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我们一样的小人物是怎样度过那段历史的。《我的抗战2》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大多都是抗战中的“小人物”,说是“小人物”,自然是相对于宏观角度历史记录中的那些人物。读这些“小人物”口述的历史,很难串联起整个历史脉络,史海浩瀚,岁月悠远,每一位“小人物”口述的历史仅是八年抗战中的沧海一粟,但每一个口述故事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揭示壮士们为国捐躯、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历史是亿万人的共业,擦拭尘封积垢,尽可能复原真实的史实,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努力。因此,我们需要这些“小人物”带我们回首那段历史,这些“小人物”也同样需要有这样一个口述的平台。

此时,我想把《我的抗战2》这样的“小人物”口述抗战历史类图书比喻为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小人物”们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真正不平凡的事迹,牺牲了一切,他们不该被遗忘,《我的抗战2》这本书所记录的,正是把本应属于他们的荣誉和尊严还给他们。而对我们个人而言,则是收获了最真实、最惨烈、最客观的历史。

就我个人而言,着眼大人物的历史,以致我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感,从而失去了很多客观的东西。而《我的抗战2》则不同,从中国军人、普通百姓、侵略者等多个角度来叙述这场战争,我渐渐地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态度来思考这段历史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烙印不同,无论是战败还是战胜者,有人还想回到那段历史中?战争的双方都饱受战争的摧残。在某种程度上,《我的抗战2》这本书完善了后人对抗日历史的记述和理解,并启发后人以更大的热情来发掘那段历史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一段口述内容,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令人血脉贲张的战地境况。正是因为“小人物口述”的真实性与代入感,我们能够更强烈地引起共鸣。阅读《我的抗战2》,可以唤起读者对“小人物”英雄事迹的景仰和崇拜,树立一种高度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书中那些“小人物”的英雄事迹,让我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慢慢被唤醒。是该需要“唤醒”了。当下的中国,发展迅猛、经济腾飞。每个人都在拼命往前赶。但我们要时刻不忘祖国曾经遭受的一切,保卫祖国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历史不容改写,民族气节不容践踏。任凭时代如何发展,岁月如何更迭,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永远不可忘记的光荣岁月。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看一看《我的抗战2》。书中由“小人物”所传递出的是“威武不屈全民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也正是活在当下的人们最需要继承的。

苏文洋曾经说过,“口述历史无他,惟实话实说实记实录而已。”所以,只要还有人能够口述、有人愿意倾听、有人真实记录,历史就不会被忘记,名族精神与民族气节就会被传承。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人们和他们的事迹已经汇入历史长河之中,渐渐远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被遗忘;相反,他们将被活着的人永远怀念。口述历史,要永远口传相授下去。

《我的抗战2》读后感(九):个人笔记

1. 现实的想象

原文:有人形容说:“今天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

一个很现实的很生活的想象与理解,比起“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过日子”更加生活化,在当时的环境和人们的意识中,“今天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是更容易想到的,也是更加让别人信服的。

2. 缅甸人的冷眼

原文:日军入侵缅甸之后,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利用缅甸人民的反英情绪,以帮助缅甸打倒英帝为幌子,进行欺骗宣传,笼络人心。缅甸人上当受骗,把中国远征军当做殖民主义的帮凶,抱有敌意。“我们却没有做什么宣传工作,没有去争取他们的谅解和帮助,这就不能不遇到很大困难,造成很多不应有的损失。”

这也是日本狡猾奸诈的体现了,当然,作为原来的殖民者,英国也不是什么好鸟,这时以站在英国这边的姿态出兵缅甸,当然遭受缅甸人的冷眼。其实,至今缅甸对中国都没什么好感吧。

3. 被当做牺牲品的中国远征军

原文:阿奇博尔德•帕西瓦尔•韦维尔元帅说:“我原以为中国人不能做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确实能够做点什么。”

以新成立的第六十六军参加远征军,是应付英美两国,实际上也就是把我们当做了牺牲品。

不是能够做点什么这么简单吧,比起英国军队的仓皇撤退,第二零零师做的可是挑起大梁,担当主力之大任。把中国远征军当作炮灰这种事即使不承认也是不可辨驳的事实,还觉得到处是脸了么,也别怪国家形象在他国人民眼中不高了吧。

4. 李国良的挂念

原文:他写了个地址给我,是他的恋人,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他要我把他的工资,我们那时候叫薪饷,还有几个月的出国补贴寄给她。

战争年代的浪漫,也不能说是浪漫,或者说是挂念,永远在心头的人吧。不知缘由的看到这句落泪。

5. 一条不归路

一条不归路,不是简单地身处异国他乡,而是远赴他国作战,且不被别国人民所理解,甚至是敌视的处境之中,回家的路已被切断,想回却回不来的那种心情是很难被理解的,而我们也是不容易有这样的同理心的。

因痢疾而留在野人山的李国良,死前仍惦记着他的恋人。死前最后朝着祖国方向看最后一眼的第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一眼深深。《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这种能够集结到一起的散兵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尽管他们没有建制,还有更多的掉队的散兵根本无法找到了。还有那么多的忠骨,他们有的魂归故国,而更多的却是连魂在哪儿都不知道,可是他们却是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祖国的啊。从出发的那一刻,他们就想归来了,也归不来了,出发就已经决定他们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6. 吃尸体的日本兵

原文:全程参与高黎贡山战役的美军参谋长弗兰克•窦恩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应征入伍的中国农民小伙子炸毁日本人的最后工事时,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原以为还有至少300名日军,但现在只剩下75人。当他们冲到了日军的一个指挥部食堂时,美国的联络军官碰见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场面:准备好的不同部位的尸体像堆柴一样在地上堆着,有一些尸体被剥了皮,有几人仅剩下了骨架。”

“对于战场上的事,有的可以写,有的则不能写;有的想写,有的则再也不愿追忆。”

这样的事情给人的不仅是恐惧,而且恶心。

7. “重游故地”的日本兵

原文:但是,当他重返中国时,我希望他的身份永远仅仅是一名游客。

而这却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想罢。选择“重游故地”便已说明选择的是那段记忆,而那一段记忆是只能作为一个老兵来回忆。我们当然都希望吉野孝公是能够放下士兵的身份“故地重游”,但放开这个身份之后是很难有“重游故地”这样的选择的吧。

8. 如何活

原文:刚胜利没几天,佘子清家附近响起了迎亲的鞭炮声——他的邻居娶了一位日本老婆。佘子清说,在大家印象中,日本女人贤惠、温顺、能生育,所以那时候有很多南京男子娶了日本女人,特别是蹬三轮车、拉黄包车的车夫。

不是所有人都是一直活在仇恨之中,有些人也可能不会想那么多,不会想民族大义,只想要如何活。

9. 无魂的旧址

原文:剧《广州日报》2010年2月25日的报道,建于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已被改造成了夜总会。

莫大的讽刺

从新的政权总是会刻意忽略或无视旧政权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理解的话,这种事情的发生也似乎不显得荒诞了,何况还是一个魂已被带走的空壳旧址。

10. 日军心态

原文:“中国派遣军的投降,不是由于本身战败,而是随着国家的投降,不得已投降的。”冈村宁次回忆录中的这番话,是当时日军中的普遍心态。

所以,他们是觉得耻辱,他们还心有不甘么?

11. 《停战诏书》未提投降——编导手记

原文:我很纠结。在我看完日本天皇在1945年宣读的那份投降声明的中文译文之后,我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讲述抗战胜利那一天的事了。

日本人真的宣布投降了么?这是我纠结的第一个问题。

在那份终战诏书中,日本天皇对投降只字未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影响资料中,日本平民在镜头前的叩首垂泪,都只是在叹息日本天皇被迫接受了《波茨坦公告》。这种被迫,让日本人觉得屈辱,而这种屈辱,一直伴随了日本人很多年。据说在后来的每年8月15日,日本的广播电台都要播放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的声音,日本国民也都会在那一刻停下手中的工作,面对天皇所在的方向,低头垂泪。

他们在纪念从那一刻开始的和平?但愿如此。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1945年8月21日在湖南芷江进行的受降仪式作为一个标志,好像从那一天起日军正式投降了,但从史料中看,那一天的日军投降代表并不是冈村宁次,而只是他的副官今井武夫一行人。他们也没有携带任何降书顺表之类的东西。有资料说,那一天,日本人说,我要投降了,但是,我需要派一个副官跟你们的总司令坐下来好好谈谈该怎么投降。

10天之后,日本人在美军的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盟军投降了。据说在那一天,“密苏里”号上的所有参加受降仪式的美军都摘掉了他们的军阶标识,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以军人的规格接待日本投降代表,他们不够资格。

然后是7天之后的南京。关于那场受降仪式的记忆,赵振英老人的讲述比我在片子里面描述得更加翔实,但赵振英老人表现出最兴奋的地方,却是他们穿着定做的马靴、马裤和崭新的美式军服,全部都是当时最好的装备。

总是听人说,人只会关注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于是,我们就只能看到1945年的全民欢庆和日本人的垂泪叩首,但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的么?

我不是想清算也不是想翻旧账,只是我不想让一段片面的历史留个后人,尽管我无法将历史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但是至少在多年之后,会有人想要弄清楚1945年的那个夏天的那场胜利。所以我把梅汝璈在日记中的那句话反复吟哦。也许很多人会忘却,也许很多人会嘲笑,但是我相信会有那么一些人记住。

历史,不能被忘却。

猜你喜欢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