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

原创美文 原创小说 原创故事 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15岁女儿勒死律师母亲,藏尸行李箱:为何父母付出一切,却把孩子

时间: 2021-02-17 05:05:57  作者: 短文网 

15岁女儿勒死律师母亲,藏尸行李箱:为何父母付出一切,却把孩子

文/Chen

45岁的律师张灵死了,是被活活勒死的,死后还被装进行李箱,凶手是她15岁的亲生女儿瑶瑶。

警察打开张家的门时,瑶瑶已经跟妈妈的尸体待了两天一夜。

在被带走时,瑶瑶一脸平静,甚至在派出所也不哭不闹,很快就认了罪。

至于杀人的动机,孩子也说了,母亲对自己太严苛了。

01

被杀的45岁的律师

在外人看来,张家母女关系很好,张灵时常在朋友圈记录女儿的点滴,甚至还为女儿写过一首诗。

张灵的朋友群圈

但这样一段让人羡慕的母女关系,究其根源,却藏着极致到窒息的母爱。

事业成功的张灵,在瑶瑶3岁时就离了婚,性格好强的她,没有再婚,而是选择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

应该说,她把生活重心一股脑压到了了女儿身上,每年,光是花在她身上的学费,至少就得有20万。

张灵唯一的盼头,就是希望女儿的人生轨迹,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进行。

所以,不光是在学习上,张灵要严格要求,就连在生活上,她也将女儿的节奏控制得死死的。

比如,孩子不午休,她要管;在学校跟谁玩得好,她也要干涉。

如她所愿,女儿活成了她心目中完美的模样。

只是,熟悉或者见过瑶瑶的人,对她的形容都出奇地一致:老实,懂礼貌,只是很少有笑容。

显然,这份极致的母爱,落在这个15岁的女孩身上,过于沉重,以至于瑶瑶几度失控地对张灵说,

“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最终,这份严苛的母爱,磨成了杀人的刀。

5月23日晚上,孩子爆发了。

又一次考试失利的她,借着给妈妈按摩的理由,用一根丝带,结束了母亲的生命,随之结束的,也是她本该灿烂的人生。

或许,张灵对女儿无休止的掌控,是出于爱之深,情之切;

但她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绑架,过度了只能让孩子窒息;

当理智的弦崩断,结局注定两败俱伤。

有时候,不是父母把孩子养成魔鬼,而是孩子生生被逼成了魔鬼。

死去的张灵,或许属于极端的个案,但她所代表着的,正是根植在中国父母骨子里常见而病态的亲子关系。

02

那些被父母逼着完美的孩子

中国父母有个通病,那就是,只要觉得是对孩子好的,就会逼着孩子去接纳。

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才是权威。

于是,他们规划好孩子的人生,试图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但事实上,中国孩子最怕的,恰恰就是那句“我这么做是为你好”

两年前,《我家那小子》里,朱雨辰和他妈妈的生活模式引起过讨论。

对71岁的朱妈妈来说,孩子就是她的人生,因此,她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爱他。

不让儿子做饭,不让他在外面吃饭,拍戏时,跟着儿子跑剧组;

不让儿子接古装戏和武打戏,因为她不想看到儿子被别人打;

甚至连孩子的每一段恋情,朱妈妈都会干扰。

就这样,朱雨辰活了39年,还是孑然一身,过得压抑,却没办法去指责和怨恨一个用生命爱他的母亲。

他也曾经放过狠话,“咱俩没法过了,你会把我搞死的……”,最后不了了之,任由母亲摆布。

就连朱雨辰的姐姐,觉得自己做不到母亲那样尽责,40多岁了还不敢结婚,完全陷入恐婚的状态。

在现实中,我们看过太多悲剧源自于此,当父母把人生跟孩子捆绑在一起时,子女们一般都不会过得太好。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我承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概是父母的终极目标。

俗话说,过满则溢。

你捧在手心的爱,到头来,成了抹杀孩子个性的刀。

就像在某一期《奇葩说》里,从小被妥当安排的傅首尔说的那样,

“我照着妈妈的定制的人生走到现在,最开心的是她妈,不是我。”

大多数父母都忘了,完美的人生并不代表完整的人生。

03

中国式家长的控制欲

正在毁掉孩子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试想一下,当你替孩子把人生安排得一丝不漏,那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去年的《小欢喜》里,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被母亲把控人生后,女儿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极端例子。

虽然说,英子和宋倩达成了和解,但现实往往是,有太多以爱之名的控制,深化了不可调解的家庭矛盾。

2018年,北大留学硕士王猛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控制与伤害。

在外人看来,他是成功的,四川高考状元,考上北大出国留学。

但是,这种成长的代价,是牺牲了他与父母的良好关系换来的。

在王猛的信里,充满着对父母的“过度关爱”的恨。

父母的“肆意操纵”,让他虽然成功,性格上的缺陷也尤为明显,他自称是个“情感孤儿”。

于是,带着对父母的恨意,在回国后,王猛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整整十几年,也不再回家过春节。

这么多年,唯一一次回家,是为了补办身份证,拿户口本才回家呆了十分钟。

当他妈妈问能不能住一晚时,他回答不能,然后转身离开。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过错是非,想表达的是,不正常的亲子关系,最终只会走向陌路。

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父母一直忽略的一点是,孩子的年纪还小,心理承受能力本来就弱,一味地活在重压下,理智线什么时候崩断,都是个未知数。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叛逆。

湖南省长沙一中对18个班,1034个家庭做过中学生叛逆心理调查。

结果就显示,学生的叛逆心理与家长的专制程度成正比。

也就是说,家长的专制性越强,学生的叛逆心理越强。

这里举一个例子,台湾女星狄莺的儿子孙安佐被控恐袭威胁罪,在美国被逮捕。

警方在他的房间里,找到了枪支、防弹衣以及1608发子弹。

追根溯源,正是母亲狄莺长久以来强烈的控制欲,造成了孙安佐扭曲的性格。

所以,当他到了美国之后,内心的负面情绪被释放出来,酿成恶果。

过于紧绷的束缚,养不出以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

一个家庭,一旦走上悲剧的道路,就很难再回头了。

04

对孩子来说,

没有一键完美的人生

没有一键完美的人生,所以,请把孩子的人生自由权,适当地交还他们。

弗洛伊德说过:“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我不否认,父母的人生经验足,能看到孩子无法预知的挫败;

但人生就是在摸爬滚打中,摸索出经验,走出适合孩子自己的路。

挫折是成长的催化剂,倘若父母提前帮孩子铲平了,将事与愿违。

毕竟,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守在孩子身边。

当下次挫折到来时,那种挫败感对孩子的打击,也将是致命的。

父母所要扮演的并非遥控机,而是教练。

罗振宇说过一段话,很有意义,值得家长借鉴,

“以前认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责任把经验、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

但是现在可能得倒过来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相处呢?

1. 学会示弱,才能慢慢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理智的父母舍得用孩子,家长的主动示弱,会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

这一点,胡可和沙溢做得很好。

她曾经在节目谈到,

“我常常说,哎呀这个我不行,那个我不会,他就要帮你干了。

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就多了,慢慢的也就成长了。”

有时候,不是孩子懂得太少,而是家长管得太多。

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试错,同样是爱的表现。

2. 请放缓你侵犯孩子生活的脚步

孩子总要有自己的生活,也终将要面对抉择。

作为父母,你大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是过度干涉孩子。

至于生活的细枝末节,父母要做的,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给予足够的私人空间。

这样,即便是哪天你们不在了,孩子也能照样活得很好。

正如龙应台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相信当你能做到上面几点,你和孩子的关系就近了。

05

写在最后

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实是更趋近于亦师亦友的微妙平衡。

我想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的一段话,来最后告诫那些试图控制自家孩子人生的家长们,

“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他人。

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但有效。

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发展为一种偏执。”

极端的心理,是长期压迫催化下的产物;

千万不要再偏执于掌控孩子的人生,留给彼此适当的空间。

请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请相信自己,毕竟,这是你的孩子啊。

今天,家庭君还准备了一个小惊喜,扫描下方的,就可以添加家庭君的微信,家庭君会分享自己的日常,如果你有情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跟家庭君吐槽,家庭君绝对是你最理想的“垃圾桶”。(注意,我不是机器人)

作者简介:Chen,家庭杂志编辑,中年肥宅。拖延症晚期患者,拖稿是兴趣,游戏是主业。关注家庭杂志(),专为爱家爱生活的你打造的阅读平台。

你可能还想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