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

散文阅读技巧 写作佳苑 观后感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 扩展压缩语段 语意连贯 哲理日志 读后感

高考语言的连贯题的解题技巧

时间: 2020-09-27 02:54:12  作者: 短文网 

高考语言的连贯题的解题技巧

查看近年高考试卷会发现,语言的连贯考查形式已开始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考查难度有所提高。尽管题型变化、难度提高,但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出题者的六大思路,摸索、总结出有效可行的解题对策,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做好语言连贯考题。下面就从六个方面具体谈谈:

出题思路一:角度一致;解题对策:看主语、寻对象

通常,前后几个句子的陈述角度一致,会使一组句子显得更连贯。出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对象要考生修改。要保持陈述角度一致,必然要求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因此,我们的解题对策就是:一要看几个句子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否从同一对象角度展开的。

例如:05年全国高考山东卷第22题,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

这道题直接考查了我们将长单句改写成几个短句的能力,间接考查了我们语言连贯的能力。长单句变成几个短句的方法通常是先找出主干句并将其独立成句,再将剩余的修饰成分——定语或状语,分别变成短句。本题的主干句是“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这不难看出,主干句还嫌长,可以再变短为“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好方法。”。剩余的文字“了解真实情况……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的”都是宾语前的修饰成分即定语,有几层。稍作研究,就知道题目要求我们运用语言连贯中角度一致的方法,把修饰成分变成陈述角度一致的几个短句子;那么以什么为各句的陈述对象呢?考察各修饰成分可以确定“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就是陈述对象,为使语言简明,用“它”复指该对象。这样,修饰成分可改为“它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使领导干部)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还可以使领导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

又如:好了,月亮上来了,而云把它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本题是从叙述角度一致来考查我们的。由“月亮上来了”“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可知本段文字是以“月亮”为陈述对象,而“云把它遮去了一半”更换了叙述对象,为使语意连贯应改为“却被云遮去了一半”。

出题思路二:句式一致;解题对策:划成分、看结构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会使语意显得连贯。出题者也常会从这个角度考查我们,但05年高考没有出现此类试题。解题时我们要根据短语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对称性会使语意连贯的道理,利用划线句上句或下句的提示,通过查看比较,研究一段话中几个短语或句子成分结构是否一致,进行选择或修改。

例如,04年全国高考天津卷第2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删减文字,不得改变语意)

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①

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04年起改为半月刊。②

这段文字,是一个有着较长的目的状语的单句,画线句在状语部分,从短语结构上看,“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是动宾型的,与“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主谓型显然不一致。按照句式结构一致的要求,画线句要改成动宾结构。所以①② 处答案分别为: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

又如:孔子毕竟是一个贵族气息较浓的人,“文化”的王朝他喜欢,他也喜欢“文化”的人,他自己从艰辛的少年到中老年的奔波,学而不厌,也就是要使自己“文化”。

此题是从句式一致角度考查我们的。从“孔子毕竟是……”“他也喜欢……”“他自己……”等几个句子可看出语段的陈述对象是“孔子”,每个句子都以“他”作主语,句子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式,再由“他也喜欢……”中“也”字的提示,可知“‘文化’的王朝他喜欢”句式与语段不协调,可改为“他喜欢‘文化’的王朝”;再看“他自己从艰辛的少年到中老年的奔波”句,短语“艰辛的少年”和“中老年的奔波”虽都是偏正结构,但中心词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而“从……到……”是介词,介词后不能接动词,所以“中老年的奔波”句式应调整为“奔波的中老年”。

出题思路三:前后呼应;解题对策:找对应,看联系

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出题者也经常利用这点设置问题,考查我们。解答此类题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把握语句间的前后联系,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肢。

例如,05年全国高考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卷第18题,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竹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这段话描述了小城风貌。①句总体写小城给人的感觉,③句交代了行踪,由①句“出现”一词再联系③句有“消失”一词,内容上正好暗合,推断这两句不可分割,且③句应在①句前。②句写小城中的小河,是对小城总体印象后的具体描写之一,应在①句后。④句写沿河的屋舍,当然应在写小河之后。⑤句交代行踪并描写郊外风景,⑥句着重写郊外丘陵的柳树。所以这段话的顺序是③①②④⑤⑥。

又如,05年全国高考湖北卷第22题,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这段文字论述了门和窗的作用。②句是从常理角度说,是本段话的中心句,是总说,通常应放在开头。为了照应,接下来必然先说门的作用再说窗的作用,我们很容易找到第⑤句和第③句,又由③句中“也”字的暗示,可以确定二者的关系。剩下的①④句,①句说明门窗的根本区别不仅仅在有没有人进来出去,④句则是举出事例印证①句。把握了这些照应和暗示,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出题思路四:音节和谐;解题对策:看押韵、品节奏

语句韵律和节奏的巧妙组合,常能使语句结构更加紧凑,语意更为流畅。这也成为出题者常用的出题思路之一,但近几年全国高考题中没有出现此类题目。音节的和谐,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下文的押韵,要注意的是语言连贯中的压韵和诗歌中的压韵是不同的,后者要求严格,一般必须是偶数句或规定的位置压韵,而语言的连贯可以是偶数句、也可是奇数句压韵;二是句式的对称(句式对称能增加节奏感),我们在解题时要紧紧抓住这两点。

例如,01年全国高考第6题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1)处的空选①还是②呢?若选①,则句式错杂,节奏混乱;选择②句则形成前面是六字长句式,后面都是整齐的四字短句式,长长短短,音节和谐交错。③④两句的区别比较明显,③句从远到近,原文第一句“远眺群山”,接着自然要写到山上层林,再向远处眺望白云,合乎情理;同时③句中的“绕”与原句中的“茂”两字都处于句末,构成压韵,读来上口。故答案选D。

出题思路五:风格一致;解题对策:看景物、抓感情

一段文字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趋于统一能使语意显得连贯。出题者有时会根据这点,抽去其中一句让你挑选。选填这类语句要充分尊重原文语境的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比如语境句子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语境句子是壮阔的,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柔婉的;具体做法是看语段中景物色调和特点的统一,抓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的和谐。特别指出,近十几年全国高考题中没有出现此类题目。

例如,88年全国高考第6题,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斩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答此题要考虑前文所描写的意境特点:崖壁下的荒坟残碑,瘦水枯石等景物形成了极其凄凉、冷寂、萧条的氛围和基调。A句“被夕阳烘成一道五彩的屏障”,C句“夕阳的照射”“闪着不定的光”,D句“闪着透明的羽翼”“一道阳光”,则均体现出明朗或欢快的暖色调,惟有B项写出天气阴冷,叶落崖瘦,其意象、情调与下文协调,故答案选B。

出题思路六:合乎逻辑;解题对策:判类别,理关系,抓顺序

一段话,不论什么内容,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后说哪一个,有着一定合理的逻辑顺序或意义归类。这点经常被出题者利用来考查我们。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先后)、空间(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外内、远近)、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少到多等)。此外,复句的分句间关系必须符合其内在的逻辑。复句中分句或语段中句子之间常常有递进、顺承、转折、因果、条件、总分等事理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解题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明属于哪种逻辑顺序,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然后就可以把握句子的顺序了。

例如,05年全国高考湖南卷第6题,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澄河产瓜鱼, 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有的地方叫水仙鱼,北京偶亦有卖,叫面条鱼。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

A.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

B.通体雪白,长四五寸,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C.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D.莹润如羊脂玉,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

这道题是从逻辑角度考查我们的。从备选答案看,划线处省去的文字对瓜鱼的特点进行了描述。从逻辑分类看,“雪白”“莹润”应放在一起,说明其色泽特点,这样答案即可圈定。

需要注意的是,出题者往往并不是只采取单一的思路,有时会融进其他考点知识,或综合采取几种出题思路,以增加解题的难度,但只要我们知己知彼,做好连贯考题也不是不可能的。

例如,05年全国高考重庆卷第2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

语言总是和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一切( )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

(1)将下面四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人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照应和衔接:

①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

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③经济发展了

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

(2)为使语意连贯,适合填人两处括号中的关联词依次是: 、

(3)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削的是: 。

这道题是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1)(2)问主要考查了事理逻辑顺序,(3)问考查了语意简明。“同呼吸、共命运”与“彼此息息相关”语意是相同的,为避免重复,保留其中一个即可。研究①②③④句关系,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构成因果关系:④是因③是果,③是因①又是果,④③①又是②产生的原因,故这四句的顺序是④③①②。最后一个分句和其之前的分句是什么关系呢?稍加研究,可以确定应是顺承关系,这样第一个括弧处可以填连词“而”,再联系第一句话谈到的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推测第二个括弧处应填“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