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

散文阅读技巧 写作佳苑 观后感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技巧 扩展压缩语段 语意连贯 哲理日志 读后感

十三叔的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1-02-17 05:14:01  作者: 短文网 

十三叔的哲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十三叔的哲学》是一本由张祺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一):十三叔的牢骚

带着傲慢与偏见十三叔决定将他得碎碎念编辑成册。从一个老式灯泡说起起,从一个上海早晨说起。他的口吻温和宽厚。没有很多大道理。说十三叔傲慢是因为和他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没有打算勉强你走进他的世界。十三叔的人生体验在作品中没有显得特别丰富。借着纸笔所描述的灯红酒绿都是大众熟悉的雷同情节。感觉亲切却难以给我一些更深刻的思索……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二):装帧设计那点事儿,惊喜

《十三叔的哲学》 封皮由中国图书封皮设计第一人清华大学美院教授吕敬人设计,封面文字采用手刻烫黑漆,封面文字和画面颜色层次感突出,内文插画使用手刻版画。全书双色印刷,在内文插画上选择版画的形式、手刻的风格,是为了突出内容的质朴,“拙”的美感。内文页码和衬页颜色相呼应,且内文与封面用纸选择上注重同书的整体颜色风格相呼应。纸的质地的选择,突出了本书的核心意境。排版效果简洁、干练、以清晰易读为目的,使书的整体有一种拙朴的质感。开本设计以方便携带为目的,做成“枕边书”“手边书”,适合地铁及咖啡时间阅读,以翻阅的手感和阅读的轻松感为出发点设计字间距及行间距,以留白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便于记录自己的读后感,衬托书的品味。以一篇一个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可以随时翻开读一个故事,打发一段时间 !

本书特色采用环衬的形式、衬页里设计的藏书票也采取版画风格、突出一种“寻找”“问”的意境,引发读者在阅读的过程里思考生活的意义。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三):平实的“哲学观”

一本精致的小书,粗糙的书面(书的封面粗糙给人一种仿古感,我喜欢),手感特别舒服。扉页上的一张书票给我一个小小的惊喜。书里面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书的设计给我极好印象。这样的书读起来会有不同的味道吧。

这是作者积累生活经验的汇集。文章不是很长,有的甚至极短。读来毫不费力,目光走过文字,如何能过眼云烟,于是就思考思考,即使上帝笑了,那么我也就跟着笑笑,笑比哭好!

书读得越多,对生活就越有感悟。从06年开博以来,也写了一些所谓的文章,我说是文字。其中不乏有一些感悟。但对自身以外的事情不是很关注的我,有些孤陋寡闻,所以看问题偏面单一,完全没有“十三叔”这样的深度。看来年龄与阅历并不成正比。那么从现在开始不防也写写这样的思考。

这样的书适合扔在背包里,坐车,开会,闲暇时拿出来看看,消磨时间。

现在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很多“作家”也就应运而生了。博客真是个好东西,让许多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变成铅字不再是梦。那么我能不能也能如愿以偿呢?

从现在开始就写吧,还等什么呢?

读这本书我是从序言开始读起的。作序有请大家来作,也有自己写的。是啊,“序”放着书的首页,却往往是最后写成,这本身也是一个很让人思考的问题。一本书,哪怕有一句话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此书就没白读,何况《十三叔的哲学》里面有很多让人思考的句子。当然,为了出书,未免有凑数的成分在里面。

记录生活,能没心没肺地快乐着,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上学的时候,哲学对我来说是那么高深,可平实的哲学里,却有那么多能引起我的思考。试想,如果平日里把那些灵光闪现的思考都能随时记录下来,就想古代诗人随时把诗句写下来扔进口袋,最后成为诗人大家一样。读这本书,我最受启发的就是想也写写这些“哲学”。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四):故事的哲学——读《十三叔的哲学》

我是一个喜欢看故事的人,无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又或者是根据生活案例改编的,统统来者不拒。相对来说,每个故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个故事的背后更是有着各种不同的寓意,故事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故事,故事中有哲学,生活中更是有着各种哲学。

十三叔,不知其何许人也,但是有这么一本书,叫做《十三叔的哲学》,估计作者是将自己自诩为“十三叔”了,而且口气不小地出了一本“哲学书”。这本书的扉页很有意思,一个皱着眉头的小男孩,据估计,应该是十三叔本人,这十三叔到底是想卖萌呢,还是想追忆青春呢,又或者说,这本书是他从那个幼齿年龄时就开始想着的,继而写着的,从而出版着的?无从考据,只能让作者自己来说。

从内容来说,这本《十三叔的哲学》更像是一本杂文集,每页一篇短小的故事,故事之中有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哲学,或是更多内容,只待读者你自己挖掘。

不知道为啥,看完这本书的第一篇,我就会想到鲁迅,至今回忆不起来这样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因为作者写的“哲学”二字触动了我的这种思维呢,还是因为作者写的内容触动了我的想法?

废话之后,来看看书本身,书的内容其实是很不错的,每一个短篇小语,看完之后都会让你有种冲动,就是继续看下去的冲动,作者时而嬉笑,时而正经,时而睿智,时而简单,用他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思维方式来记录他的所思所想,一点一点。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过多的花样,真正的思考,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提炼。并不拘泥于文章的长短,有的长些可以两页纸,有的短些可以一页纸,甚至有的只是一句话的思考。看着这本小文,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萤窗小语》,虽然不能说类型相同,但应该都是对生活的各种思考和寄语。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能算是一本真正的“哲学”书,个人感觉,这是一本生活实用的杂文,带着十三叔特有的那种呓语和思考方式,有着十三叔个人旗帜鲜明的标志,成就了这样一本“十三叔的哲学”,像是看故事般的哲学。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五):不慌不忙地生活

我觉得自己应该立即把想法写下来,否则阅读中的那些小点滴稍纵即逝。

《十三叔的哲学》是一个招人眼球的书名,归类却是励志小品。封面设计,碳墨哆嗦的书名夹嵌在问号形的脚印里,一点小徘徊,一点小迷茫,与作者那句“我能给你的,是我已经失去的或者仍在追寻的”遥相呼应。看介绍,作者张淇应用数学专业,已1999年毕业,到目前应该是三0前。虽也正是青春好年华,但也不至于像封二附的那张雏嫩青涩皱着眉头的模样。封二上的照片大致估计年龄在初中阶段,让人疑惑:这难道是作者照?用这张幼齿照片,难道又是这位自称十三叔的“叔”让我们未翻阅前先乐一乐?未翻阅内容前先缅怀一下逝去的青春岁月?或者是因为某种不得己而不能显露日渐“峥嵘”的真面目?哈,且小乐。

书扉页贴了张特别的“你在哪里”藏书票,旁边还附有拉丁文Ex-Libris,意为“我的藏书”。翻阅正文内容,还有数张线条风格有点像丰子恺漫画的小插图,生活味十足,饶有趣味,看着让人欢喜。翻到封底,看到书籍设计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吕敬人书籍设计工作室。真是历害,居然是吕大师的工作室制作的,难怪。书籍装帧泰斗,赫赫有名的吕敬人没听过,自己百度去吧。

十三叔的哲学分三部分,占篇幅7/8的seeker一大章是一些诸如生活小日记、小感想、小片断、小感悟的碎碎念式文字,或长或短,信手拈来,或谐或庄,自由随意。同是生活趣事,同是衣食住行,经过十三叔的哲学梳理后却有让人感悟和共鸣的趣味来。感受着生活,思考着幸福,再偶尔叹息一下命运和人生的意义。阅读这样的文字如见其人,温文而雅,又满怀细腻;云淡风轻,而透着嘲解;文字温暖醇厚又智慧萦绕其间。这十三叔,文里行间满满都是有所悟的悠然,且以己所观所感教人悟了呢。

第二部分是三少,一些童真乐事。笑死人了。而森林则是冠之以森林之名分为多节的一个短篇小说。悠悠哉地自得其乐且乐在其中。多半也是在这森林里,十三叔,找到他的十三姨。

林徽因曾说“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用在十三叔身上,便是这样不慌不忙地生活。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六):十三叔的哲学是什么样子地哲学

这本《十三叔的哲学》,我于夜深人静之时,只消半个小时就翻完了。薄薄的一本小册子,短小的不能再短小的文章。冯唐那小伙子评论生命之短暂时,用了生命短暂得就像小孩子的JJ这样调皮的比喻。而张褀的《十三叔的哲学》有时更是精短,比如第130页题目曰“不该忧伤”,正文加标点只有13个字:“生命她不长,不能用来忧伤。”冯唐的“小JJ”论似乎仍不可相同而语。

翻过《十三叔的哲学》,我就颇后悔,将我从前每天唠叨在和讯上的所谓“博文”也如此整理成书,取个名字叫作“五叔的艺术”(我的侄子们皆称我为五叔),我可以十分自信地说,肯定比这本《哲学》要耐读得多,毕竟,我的博文比十三叔的要长许多。

也精彩呀。

不可否认,神秘的十三叔在其《哲学》中,确实有“鲁迅式的短小犀利睿智的人生领悟故事”。随便举个例子,就很给人以说服力以启迪。如“男人本性原本应该如狗,四下里嗅着,总爱撒泡尿留下个标记。”如“平庸的人不会有傲气;侠之大者不会让人感受到他的傲气。”类似的警句名言老鼻子去了。

但是,我又不能不十分老实地承认,在半小时的翻书过程中,我很遗憾地感受到,这本小册子其实不应该如此仓促地行市,哪怕这是作者在漫长的十年里结成的果实。因为还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在短短的半小时内就从头翻到尾,并且感受到了时光的浪费。我把我折了页的几篇翻出来说明我为什么如此的不情愿。如“北京一夜”,作者想要展示什么样的心理呢?如“泡澡堂子”,值得一记吗?“我舒展,舒展成一个‘太’字,从有我到有水,到无水,到无我。”我没受到任何启迪更感受不到有什么深意。

还有,“很特别”一文里,“无论我是卖肯德基还是麦当劳”,这个太口语的文字印在书里就令人莫名其妙了,“肯德基”是啥?“麦当劳”是啥?那是著名的快餐公司的译名,你给卖了!作者在这里用口语表述,确实不该。

还有,“妳”字早就不再使用,在“谢谢侬”一文里,作者将侬、你、妳一古脑全搬了出来,实在令人感觉不到温暖。

小书的装帧设计值得一赞,那枚藏书票,那些名叫钟雨的人做的插图,给单薄的此书增色了不少。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七):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哲学

一提到哲学,我总会想起一些高深的理论学说,国外的人名总会时不时的蹦出来,比如尼采,比如康德,比如叔本华,比如萨特。《十三叔的哲学》可不是那些高深的理论学说,也不是让人发腻的心灵鸡汤,更多的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怀。

撇去那些过于老套的言谈,丢掉那些过于单薄的身教,张琪的这本书偏重于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这种成长带着些许伤痛,带着些许无奈,也带着些许坚定,如同孩子面对家庭作业,不想做又不得不做,有好处却花时间。张琪从城市出发,回想到乡村,怀念远离水泥森林的那份净土,怀念远离喧嚣的那些人。书中或长或短的句子,或多或少的篇幅,或深或浅的感悟,无一不在体现哲学,十三叔一个人的哲学。

书中的短句子不时给人一种启发。“生命她不长,不能用来忧伤。”与其忧伤的度过,不如正视现实,把握当下。很多潜台词没有明说,但读者已经了然于心。况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想法不同,何须约制,发散思维岂不更好?“做人,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做事,别把自己不当回事。”简单的换了两个字,说出了哲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人是艺术,做事是能力。中国的艺术讲究中庸,而中国的能力追求最好。相信自己的能力,低调处理人际关系。看似复杂的道理,简单一句话带过,如是而已。

最后两章三少、森林,人物变了,人称变了。没有时刻出现的“我”,没有当下的社会场景,没有很完整的一件事,没有一个结尾,也没有发人深省的总结,有的仿佛只是一个故事。看似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景,不怎么重要的发展,不怎么清晰的结尾,甚至有些随心到无所谓的态度。三少好像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特天真,很多事情都不懂,有些傻乎乎的。故事也是一减再减,篇幅很短。森林一章十三出现了,与一只名叫大黄的黄狗对话,探讨“人生”,当然更多是抱怨口吻。

如同封面上那一串串脚印围成的问号,谁也不知道下一站在何方。国人总喜欢圆满,但当脚步的印迹画出一个圆时,是不是一切还需重来,一切都重归为零?“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也许找一个适当的时机,留一份合适的心情,重走青春,重新开始,想着一个人的故事,悟着一个人的哲学。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八):生活哲学里的五味杂陈

江山/文

我不想把这本书的点纠结在哲学上,因为生活中处处是哲学,又何必在意它的理论与研究呢。再说了,哲学的乏味是人人皆知的,再好的学识那都是纸上谈兵,既然生活处处皆哲学,何不认真对待生活呢。所以,十三叔未曾咬文嚼字的长篇大论,而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来挤出道理来,真实有立体感,带着人性的光芒。

放荡不羁的文字掺杂着动情的故事,干净自然。或许是为了鞭策自己软弱的内心,或许是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或许只是为了纪念曾经逝去的青春,警醒自己的同时告知他人。这是我的人生,不容许重新来过的人生。所以,生活如此简单得让我们无法重来,只因我们附加了太多的欲望和包袱。

书中讲到,好文章是涌上心头的,不是自己坐在那里想出来的。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是没法感动别人的。再平常不过的文字里却透着哲理,轻松地让人接受,原来我们需要自然的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生活就得一点一滴的过,跟谈恋爱一般,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一段婚姻生活在失败之前一定是争吵的,然而,那种无休止的争吵足可以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疯子或艺术家。那么,当我们深呼吸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在争吵呢?纠结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成为生活的失败者呢?

小故事透着大道理,小生活蕴含大智慧,所以,生活中的沟通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打开生活哲学的唯一途径。书中不仅讲到了幸福与意义,要我们活在当下,还为我们解释了关于无聊、孤独和寂寞,原来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能在孤独的时候享受到寂寞,原来当下的寂寞也在悄无声息的流行开来。这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也是生活的态度,自然享受,无奈的成全。

本书通过极为细致的手法来诠释藏在生活中的秘密,深刻剖析了几个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或事,经历风雨之后的思考与进步。浅显有趣的文字,简单幽默的情节,构成一幅儿童画集,在寻找青春的时候寻找当初的自己。不再争辩,不再设局,回归最原始的智慧。用智慧去生活,用文字来创造明天,悟在其中,学在当下,和家人,和同事,和朋友,蜕变成达善天下之人。虽然有些偏执,却难能可贵,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人的世界中,因为我们的生活哲学里有太多的五味杂陈。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九):历史不会记住有钱人

才云鹏

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但大部头书籍给了我们巨大的发言压力。我们只好在酒桌和火车上,把这些感觉胡乱侃几句,以充好汉。

十三叔却是个勇敢的家伙,他把自己的零散东西集结出版,这本身就是向深奥的哲学挑战行为,也给了我们这些读者一个巨大的信心支持:说我们的话吧,让大部头落满尘埃!

《十三叔的哲学》里,每一个故事都似曾相识,因为这就是你我每天面临或发现的,因而能引起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我们在心里轻喟一声:如果换做我,这个故事该如何收场呢?这很有趣。

全书没有长篇大论,看得出十三叔不是一个大部头爱好者。大部头是当今世界的权威,正如有钱人是这个时代的发言人,众多大款都被包装成社会的良心。但正如作者指出的,这世上“没有完人,只有完蛋的人”,诙谐之语道破了天机。一篇篇精短的散文,有的就是几句话,恰好起到了鲁迅所谓匕首和投枪的作用,简短、尖端!

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呢?作为七零后人群中的一把匕首,十三叔的感觉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要生活,还是活着;是看着上帝发笑,还是羞红了脸走开?在这个重商的时代,一个普通的有闲阶层,是痛并快乐着,还是自杀了事?我们的思考决定着这个时代的走向,可是,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莫非,都怕上帝发笑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当读到南瓜花失去后农民的哀叹时,我的心并没有因为这是孩童幼稚之举而乐不可支,更没有因其文字的轻松而感觉这是一幅田园插图。我读出了不同人对花的理解。童稚心看世界时的迷惘,到了成年,依然迷惘。这是世界的进步,还是我们的永远失语?

家乡的粪池与温暖的阳光,大都市的繁华与人心的清冷,一篇篇于无声处对峙着的冷峻表情,传达着作者对世俗的疑惑与批判。但不得不说,十三叔的目前思考,还停留在表象的揭示上,因而热闹有余,而深刻不足。不妥协,但又无良方;爱生命,却又叹虚无。十三叔的哲学,是一个混沌的小宇宙,在暗夜里发出萤火之光。

但,正如上帝论证过的,有了光,新的秩序就不怕创建不出来。这世上最有力量的,不是有钱人的慷慨激昂,而是金字塔底层人民的真正思考。而当民众从思考中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社会必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不会记住有钱人。

那么,谁会被留下?

书中,十三叔正在迭声地问。

《十三叔的哲学》读后感(十):十年磨一剑,磨的什么剑

十三叔在“前言”里说,这本小书写了十年。十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或许算不上一段很漫长的时间,但是对于眼下速食主义的文化市场来说,“十年”足可以饿死一个学者。不过,由此可以推断出十三叔不是靠“哲学”来吃饭的,甚至都不算是个码字吃饭的。事实上,读完这本书,还发现他真不是。

在我的印象中,“哲学”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它的宏大和抽象,也让“哲学”这个词汇充满了神秘感和遥远感。通常我们说的“哲学”,讨论的都是宇宙的终极问题,多数时候凡夫俗子越是难以读懂的,那越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的,“哲学”不是每日必食的三餐,但是却是从三餐延续而来,在叩问人生的终极意义之时,必然要遭遇哲学,然而“哲学”给不了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就让“哲学”在我心里留下了晦涩难读的印象,不过,十三叔的“哲学”却也通俗易读。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文人的随笔散文。多数时候,他自说自话,有点小任性有点小固执——他不管你知不知道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他只是在这本小册子里写他的心情他的思想。有的时候他很跳跃有的时候他很沉闷,他也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不过,和大多数曾经思考和现在在思考的人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义,甚至今天和明天的“意义”都不一样,所以,他不强求读者也不苛求自己。

一个十年坚持不愠不火的写着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个用真实的情感去写作的人是值得阅读的,不过,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哲学”。十三叔或许和我们来了一个小玩笑,他的“哲学”不需要被解读不需要被定义,这就是他的“哲学”。

“如果我哭了,那是我累了”,宇宙终极的意义不要去探讨了,那个时候,人类都是一样的,他在文字中宣泄一种太过于俗世的情感。梦里回到故乡,梦外的上海天空,旅行的快乐或者是吃西瓜的畅快,阅读或者观影,总而言之,十三叔活着,十年的时光走着,他闲闲散散间或和你评价下“老人摔倒了你是扶还是不扶”?这就是十三叔的“哲学”。或许,一个普通人的哲学也大抵如此吧。他说,离神越远的越动物化的人越不需要追问生的意义,多数时候,我们都离神甚远,意义的思考往往带来切肤的疼痛,不如去笑侃生存。

十三叔十年磨一剑,磨的就是这样的一柄剑。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他是“哲学”关注每一个当下,当然也令阅读更释然。

猜你喜欢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