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

原创美文 原创小说 原创故事 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Shop Class as Soulcraft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 2021-01-12 04:00:15  作者: 短文网 

Shop Class as Soulcraft经典读后感有感

《Shop Class as Soulcraft》是一本由Matthew B. Crawford著作,The Penguin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25.9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hop Class as Soulcraft》精选点评:

●劝退佳作。

●啊我没有看完,看了几页就觉得很蠢了。水管工再挣钱so what 呢,我就喜欢享受买别人服务的快乐啊

●我觉得这本书是相当好看的,欧洲的名字是‘为什么办公室工作对我们是不好的,而修理东西和动手弄东西是好的’。这本书直接扣问现在人们在service economy下作为knowledge worker的生存状态,以及扣问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that value knowledge work。我们与我们使用的物体被alienation是不对的。读起来,可以看到作者深入浅出,引用了很多社会学等大家的观点和文字,但是用很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对嘛!简单了,很多人读了,知识和观点传播了,才有意义嘛)。

●感觉是对建立在实物和个人之间的institution的批判,最后还要建设性地畅想一下自由人社会的样子~有些思考很好,但是他的个人经历太难relate,又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化为长篇论述加上哲学词语,不是很好读。

●想辞职又不知道能做什么/这本书豆瓣评分这么低真是让人怀疑豆瓣读书的是不是都是手不沾阳春水的文青

●充满了男性masculinity的味道,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堪读,想到当年工作时那种cubicle drone的感觉似曾相识,quit the job也算明智之举。

●究竟有多少喜欢修摩托车的哲学家...书写风格太像在写哲学论文,语法复杂生僻词用得多,读起来有点累。亲手劳作带来的自我价值并不是什么新鲜主题。觉得有意思的一些论述:教育系统中劳动教育缺失的后果,蓝领工作如何帮助构建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鬼迷心窍滤镜加半星 4.5

●工匠精神

●Crawford 在这本书中对 knowledge worker 工作实质的分析读来真的心有戚戚焉。不过按照他的分析,这类工作”弱智化“(dumbing down)恐怕是当代企业甚或是社会的系统问题,几乎无法避免。Crawford 本人逍遥遁入摩托车维修行,根本不关心还在干糟心工作的白领”我该怎么办“的问题。抛开试图解决问题的心态,读本书中 Crawford 的批判和分析只觉得酣畅。但如果还是想要入世,还是多看看 Cal Newport 比较好╮(╯▽╰)╭

《Shop Class as Soulcraft》读后感(一):哲学对生活有什么用?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

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我看来,是近距离观察作者是如何在行动和写作中与他所读到的哲学互动的。其实对于“哲学对生活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回答隐藏在他的行动背后,隐藏在他的文字背后。

因此,如果读者对于书中提到的各种哲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汉娜·阿伦特)不熟悉的话,这本书的全部价值可能无法体现出来。

几点个人比较印象深刻的内容:

(1)分析了人们对不同职业的偏好和假设以及由此带来的糟糕结果(对于水电工等“蓝领”的歧视)。

(2)有些工作,由于它与实体的人与日常生活离的太远(比如银行业),它很容易走向堕落。然而水电工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成果可触摸,易于检验,是一个天然易于培养“品德”的行业。

(3)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联系?我们或者观察到他者与我们的共同之处,或者发现他者的某些优异之处,从而拉近距离。而shop class,不仅工作本身就是与他人生活的联系(跨越阶级,与community中的各种人打交道),而且工作内容上来说,世界各地都有相似之处(每个地方都需要电工)。

(4)分析了individual agency与日常生活和经验的关系。现代社会不鼓励修理电器,坏了就扔掉。这对于人们通过经验去发现日常生活的建造本身、进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是有害的。人们与日常生活物品的关系是alienated的,变得脆弱,浮于表面。

《Shop Class as Soulcraft》读后感(二):手与心的联结——读Shop Class as Soulcraft

作者是学政治哲学的,原来在一家研究机构任职,虽然工资不菲,但是他感觉这份工资就像一份补偿金——为你每天的无聊工作而补偿你。读到这里,我不禁失笑:确实,如果你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领着不菲的薪水,除了犯罪感之外,每次拿到工资,你都感觉它不是你应得的,倒像是别人对你的无聊烦闷甚至厌恶的一种补偿——而这在中国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了,我原来在很多人都十分羡慕的政府部门工作,现在离职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依然有不少人对我当年离开政府部门的举动不甚理解,以为我在其间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或者仕途不顺之类。这份不理解都是很可以理解,因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目前阶段大家普遍还没有意识到工作的个人价值体验问题,多数人看待工作就是是否体面,收入是否高。

我们的作者毅然辞去了研究机构的工作,但是他的去向还是会出乎你的意外:他去开了一家修车铺,后来又开了几家,整天把自己弄得脏脏的,但是他喜欢这样的生活。这份经历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由来之一。当然,本书不是一本小说或者传记,而是探讨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的劳动给人带来的满足感是否依然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社会正在向一个越来越抽象的世界发展,所谓“白领”,就是每天敲着键盘谋生的人,而且他不知道自己敲的键盘究竟对世界发生了一种怎样的影响,影响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果有,他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的抽象劳动的世界。马克思说得没错:抽象劳动决定价值,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使用价值,也就迷失了价值,失去了价值感。

手,代表具体的劳动,心,代表价值感。手和心的联结才是真正有益于劳动者本人的劳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工作的价值。

《Shop Class as Soulcraft》读后感(三):翻译自国外评价

还行是我给的,国外评论应该是相当好的。作者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华盛顿智囊团,在工作期间,他时常感到迷茫,看不出自己工作的意义,于是在工作5个月后,他离开,转而去修摩托车。这段从哲学缺位到哲学实践的过程,就构成了这本新书。

以下粗译,不当之处敬请忽略,做大致了解参考吧:

激进·及时·感人

这将是今年父母或年轻一代要读的最重要的书。

本书打动了我。他的经历和他的书挑战了现代社会关于工作、经济、自我价值、幸福的主流定义。作者在其20几岁时似乎正实现着所谓的美国梦,他结束正规教育后,很快被华盛顿的智囊团雇佣,一个年轻进取的人会把这看作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进入社会金字塔顶端的通路,但是作者却体会到了其中的空虚。他离开岗位,去了一家机动车修理铺,在那儿,他用双手修理自行车,也用脑思考。这种环境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手工劳动,但是他却了解了技艺的价值。现在,他与读者分享了他对这种价值的思索:这种价值正从现代社会消亡,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作者追寻了手作的革命,它有目的和无目地的结果,以及它从学校教育中的迅速退出。他呈现了工业革命以来,手工匠人向大机器流水线上的零部件转变的过程。更可怕的是,他揭示出白领信息经济中发生着同样的过程。一个国家真的需要每个高中生都去念大学吗?对于很多人,这只不过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毕业后做的工作不过是敲计算机和打电话。

这个建议也许来得恰当其时。尽管作者宣称,讨论用手工作的经济并非他的目的,他仍然列举了侧目的例子。信息工作可以轻易外包到世界各地,但是你不能通过网络去钉钉子;水管工都会比2009的毕业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因为人们总需要修管道。

书中最好的部分是作者谈论用手工作对于心灵的可为。当他描绘听到摩托车声离去的满意时,非常触动人。在作者的笔下,成为社会一分子显然也有其他的通路。

对于未来感到迷茫的年轻人,对于目前的生存状态感到厌倦的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对于我们剩下的人,也可以好好考虑作者对于自由和专业化的想法。显然,工作除了仅仅为了钱和打发时间,还有别的价值;也许手作反而对我们的灵魂有好处。

《Shop Class as Soulcraft》读后感(四):修车铺里的思考

拿到这本小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皮上一辆红色的宝马摩托,背景是一间简陋的工作间。 醒目的白色标题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一本摩托车修理手册,而是对人生的又一次哲思。

当时所以选了这册名字怪怪的小书,多半是被作者的背景所吸引。一个名校芝大毕业的政治学博士,依然放弃在华府智库的锦衣丰食,却去里士满开了家小小的摩托车修理店,令我这个深受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熏陶中国人百思不解。弃脑从体,去干一份在很多人看不起的蓝领工作,也许就如同古代那些寻山隐修,或遁入空门者,为的是对某一人生问题的思索罢。

匆匆翻完,我忽有所悟,虽非大彻大悟,但作者提出的问题,却如一阵清新之风,在我心灵的池水上荡起一阵微波。

现代人是幸运的,他们所享的物质生活无比丰富;但却常常不幸福,因为他们总为眼前的世界是否真实而苦恼。面对着五光十色的世界,我们却越来越感到陌生。年轻人离开校园,被塞进一间间狭小的办公室,日日与面前的电脑打着交道。人们发现,自己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每日机械重复的工作生活,似乎都是被某只看不见的手所操纵,眼前的串串数字,座座高楼,让人唏嘘陶潜的“悠然见南山”只是南柯一梦。

作者认为,这种脱离和不真实感正是我们生活不幸的根源。他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发达,每个人都被局限在他自己的时空之中,他所面对的是人造规则的世界。对于这些规则,他往往并不理解,而只是机械地服从。

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们逐渐失去了评价的参考和能力,他们只认识到自己时空中的规则,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那里特定的评价体系。于是,我们看到,当银行的投资家们把收益作为唯一的目标,他们再看不见风险;当公司的决策者们把提高产量作为唯一的目标,他们再看不见决策失误。当企业变得如此巨大,不再依赖任何community,它们再看不见所负的社会责任。于是我们的世界陷入了今天的危机。

再这个社会中,看似每个人都拥有了更大的自由,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想要的商品。但作者却说,这其实是人类的无助,他说,

ut viewed from a wider angle, self-reliance is a sad doctrine, arguably a consolation for the collapse of institutions of mutual care. Pensions routinely fail, as do marriages…to fill the void that comes with isolation, and give it a positive cast, we posit the ideal of the sovereign itself, unencumbered by attachments to others and radically free. This is the consumer self that puts its stamp on the world by buying things, thereby giving an active expression to its preferences…

这种自由抑或独立并非我们自己选择,而是社会现实的无奈。作者说,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全无羁绊,自由行事,而是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下一步的目标在哪里。他说,现代的许多政治家和企业家尽管拥有很大的决定权,他们的行为却往往是盲目的。无法认清现实,这不是真的自由。

作者质疑了今天教育界以把学生都培养成“知识工人” (knowledge worker)为目标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将思维和动手,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割开来的做法是十分荒唐的。在书中,他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潮流的起源,以及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通过重温已经式微的手工课,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手能力对我们个人发展的帮助。

如同面对经济危机,人们所作的种种反思,这本书向我们指出了现代社会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经济发展依靠规模效应,势必导致社会自由度减少;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展有需要足够的空间。两者的矛盾导致了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脱节,从而使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不真实感,虽然作者并没有提出好的解决办法,但如果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我想本书的目的也达到了。

《Shop Class as Soulcraft》读后感(五):如何应对无聊的工作

前不久在越南旅行时,遇上一位年纪不到20的瑞士青年,他刚高中毕业,在他的间隔年里畅游世界。我当时惊讶于他不卑不亢但暗露自信的风格,“你是要过完一年间隔年再准备上大学啊?” “啊,还没这样想。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瑞士的学制有些不一样,我们在高中时是半学徒制的,我们每周有一到两天是按自己的爱好去做学徒,干一个行当。这样我们不必一定要上大学才能就业。我在课外选择了做程序员的学徒,因此凭我的技能,不用上大学也能找到工作的”。听此话时, 我默默想起那些国内那种千军万马独木桥,书山题海的场景。好多与我一样的过来人, 与眼前这位少年比,我们的青春就怎么那么无聊。

旅行中同时抓起了《shop class as soul craft》这本书,恰好就是讲工作选择以及教育问题的。作者从摩托车修理这个好多人看不起的蓝领行业里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工匠精神,这是对现代官僚体系生活的反抗,是对自我的勇敢拯救。

作为一位政治哲学的博士,马修毕业后在曾学术圈里四处碰壁,最后在华盛顿的一个智库做了半年主管,在此前的求学过程中,他也在一家期刊杂志公司实习过近一年,负责期刊论文的摘要编辑。他究竟还是告别了白领工作,操起他喜爱的摩托车修理行当,并基于自己的经验写了这么一本书来阐述他的选择,也就此展开了一番文化批评。

回到基本的问题,做一个白领上班族,为什么就那么无聊? 为什么会失落?马修觉得,现代白领的工作一大缺失就是“个体能动性”(individual agency)变得模糊了,个体在工作中不再有能动的作用,也不用再承担相应的责任。随着全球化的代工,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最后办公室白领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抽象”的工作。怎么个抽象法,你固定在你自己的格子间里,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报告写报告,处理文案,收发邮件,每天都在处理和加工信息,在这些信息处理过程中,用马修的话来说,一种庞大的无人情味的力量抛置出抽象的渠道,我们就在这些渠道中移动。这些工作中,我们会怀疑自身越来越笨,我们不能完全发挥作为人的潜能,我们会无聊和沮丧。

这样处理和加工信息,为什么就让“个体能动性”模糊了? 这和工业管理的科学化一脉相承。泰勒式的科学管理使工厂采用分工流水作业,这种高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将生产流程细化标准化,以至于任何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都可以承担每个细节的角色,任何人都是一个可替代的小零件,这就将以往的工艺变成了流水劳动,工匠变成了抽象的劳动力。同时,这些劳动力,因为被降解到如此程度,在劳资关系上自然没有谈判力,并时刻在失业的恐慌中。同样道理,知识经济里的白领,也面对这样被降解和替代的局面。越来越多需专家做的工作,通过公司的细化分工管理,变得大家都可以做,在大公司体系的很多工作,都或多或少地类似于秘书打杂。在这种情形下,很多成果,靠的是团队的合作,而非个人的力量,很难看出个体的贡献有几分。比如说,马修在做摘要编辑时,拿10美元/小时的工资,开始时每天编写10几个摘要,到后来每天到28个摘要,这种工作,本来和他学术兴趣相关的,他想阅读更多的学术资料,但后来他也像流水线上工人,每天产出更多摘要,而且没有人过问他写的摘要好不好,是否完整概括了文章作者的本意。

评判我们工作的客观尺度,是能让我们工作有成就感与价值感的重要原因。工匠精神吸引人之处,就在与它有客观的标准。木匠做的活好不好,摩托车修理后的性能如何,水管工清理得是否到位,这些手工行业都有近距离显而易见的客观标准,因此这些工作能直接得到社会认可。与之相比,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都处在强大的经济链条的合力之中,我们难有客观标准,也就难有成就感。

另外,主流的消费主义也影响了我们工作的状态。我们常说,君子役物,而非役于物。但要真正做身边物品的主人,就先得做它们的奴隶,得潜下心去发现,去了解,去晓知它们的来源与去向,去不断摸索做得更好。在手艺行业里就有这种亲切的体验,比方说,木工可以做得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次从失误中改进。相反,消费主义文化刺激需求,贪新厌旧,索取消遣,受这样的文化浸润,我们总想在工作中更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利润。我们不只是消费市场上的“单向度”的人,我们在也是工作中的白痴。(“白痴”一词,在希腊语里是“私有”的含义,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在工作中敞开你自己,融入到身外的工作或更广的公共意义上去,那你就是一个“白痴”)。然而,既然我们的付出都是肤浅的,我们何来真正的收获与沉淀?马修引用了一个作家,将现实分为需付出的现实与可处理的现实(commanding reality and disposable reality)。拿音乐来举例,在音乐的盒带及CD发明以前,我们学习音乐是通过学习乐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去理解,而有了现代播放设备以后,我们获得音乐的体验来自于消遣。没有付出,就没有深入的理解,就感受不了深刻的意义。

但我们会反思道,现代工作中好像也没有那么无聊啊,我们听到过不少公司有创新的体验啊。但马修说,这些创新,特别是大企业体系下的创新,更多是对规则的遵从与执行。比方说,超市的员工发挥创造性,将超市的布局更便利,更能吸引消费者。又比如说,在买车的时候,有标配,有顶配,有为你量身定做的一些部件,这确实体现了个体的一些特性,但这些特性无非是对既有规则的遵从,在既有的选项下的取舍与组合。而那些真正的创造,如自然科学史上的创造一样,都需要长期专注劳动的基础。消费文化关注新事物,手艺行业却关注如何复活蕴藏在手艺中过去的灵魂。消费文化鼓励外生张扬,手艺行业却缄默地内生锤炼。手艺不需要像消费品一样通过宣传来获得认可,手艺品自身就是工匠精神的客观标准。

那既然大企业体系下的现代员工如此无聊,那他们又如何应对?工资在这里体现了它的本义:工资是对员工付出的一种补偿。当然,员工如果需求有限,又乐于满足,那他们会要求较低的工作频率,挣得少没关系,工作用不着像机器一样拼死拼活,没心没肺。但现代资本主义却需要员工更努力地为雇主赚钱,因此整个体制都在不断刺激我们的需求,我们贷款买房买车,我们需要每年换iphone,我们需要各种非必需品。我们提前消费,欠债度日。欠债这事,倒能让员工更规矩地接受工厂和办公室的常规工作,这种生活虽然苍白,但照常能拿到收入。

当然,人们还有其他的应对方案。比方说work hard, play hard。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个银行员工,平日里疯狂枯燥地挣钱,就想换得一个假期去爬珠峰。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我们在此处工作,想到的是换得彼处的好处,我们的激励一直是外在的,这并没有丰富我们当下的工作状态,只会使我们离手头的工作越来越远。

那如何才是更好的选择?去学习学习手艺,未尝不是好的选择。 马修就鼓励学生,如果没有学术兴趣,用不着非要上大学,即使上大学,也应在寒暑假去学学手艺。

好工作让我们应获得激赏式的专注(appreciative attention),这种专注中,我们会提升我们的智识,施展我们求知的本性,而这种专注只有在闲暇的活动中产生。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上手之物”的工具去认识。而手艺业提供了这样的闲暇与工具。在手艺行业中,我们的工作有客观的标准,我们会逐渐朝这样的标准进步,我们有内生的成就感,我们也会因手艺而得到社会认可,并从而更好地融入社区。在这样的行业里,我们作为人的特质,才会茂盛地生长。

猜你喜欢

原创美文